重庆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类 重庆 建校:1954年 隶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学校邮箱:cszb@cqnu.edu.cn |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校园面积2800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老校区和北碚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重庆大学城内,背靠秀美的缙云山,地势平坦开阔,恢宏现代;沙坪坝老校区、北碚校区绿树成荫,雅致和谐。
50多年来,虽几经调整,学校始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秉承“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践行“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立足重庆、面向西部,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多渠道服务社会,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一个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历经5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立教无类,育师有道,构建完备教师教育体系,矢志服务巴蜀基础教育”和“修己达德,朋辈互喻,推行‘五自’教育,熔铸学生优秀特质”的鲜明特色。
学校是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十佳市容整洁单位、重庆市森林校园。学校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两个国家级基地依托单位。学校是重庆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幼儿教育教师市级研修培训基地、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汉语国际推广培训基地。
学校抢抓机遇,建设大学城新校区,拓展办学空间,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教学基本设施齐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三个校区各有1个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26万册,中外文期刊35000余种(含电子期刊),中外文数据库29个,特藏文献93560册。图书馆实行“全天候、全开放、大流通、大阅览”和“藏、借、阅、咨”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校园网覆盖连接三个校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220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有教职工19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70余人,正高职称教师19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42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230余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70%,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275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3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19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重庆市名师奖”教师4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1人。
学校现有17个学院、52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8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个中职硕士学位授权、1个高师硕士学位授权,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拥有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一个省部共建工程中心、11个市级重点学科、4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创新团队、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门市级精品课程、8个市级教学团队、5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
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分流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了以“三主线”和“六环节”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管理,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近年的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我校教师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7项。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9项、重庆市一等奖18项、重庆市二等奖52项;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重庆市一等奖1项、重庆市2等奖3项、重庆市成功竞赛奖10项。
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显著,人才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973”和“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4项,省部级项目4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421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731篇,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8项。学校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今日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教育部社科司、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勤学善思,求是致用”的优良学风,推行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三年,学校累计在册学生社团80个。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科技文化活动竞赛中获得全国性奖项206项。学校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青马工程”、“五自教育”等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品牌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
学校把握教育国际化趋势,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印度尼西亚、卢旺达等国创办“汉语师范学院”、“孔子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成为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PEN项目)的成员。
"
50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十万名各类毕业生。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据对重庆市的调查,全市一级示范幼儿园现任园长中90%为我校毕业生;主城区小学特级教师的50%、小学骨干教师的60%均为我校毕业生;沙坪坝区中小学中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师的83.3% 、拥有特级教师称号教师的61.5%和现任中小学校长的60%均为我校毕业生。毕业生的优秀代表有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马志明等。
男女比例:男:36.09%女: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