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累优秀文学

学习累> 优秀文学

史记读书笔记3000字

来源:网络提供 展示时间:2019-07-09 19:03:02

《史记》记载了无数历史风云人物,历史撼动事件,他的笔法,他的勇气,它的写实,它的魅力。永远值得铭记,值得回味。以下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本文!

最近,我校正在开展经典阅读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整体素质。其中我选择了《史记》这部中国历史上的最为经典的史书著作。

每回看史记总有不一样的感觉,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优美的文字描写,痛彻的历史辩证分析,经典的场面一一浮现,不由得全神贯注,无法自拔。

司马迁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书,在于他敢于写此书,并为此不屈的拼搏,即使是奇耻大辱依然不能改变他的决心。整本书贯穿的是“究天人之际”和“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则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为喜欢的那段历史,而我的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历史阶段正是因为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引入的――战国秦末汉初群英之传。

窦婴:深陷绝望后的真情。死讯悄无声息的传来,窦婴在灌夫血溅于市的惨叫平息后,无奈的独处屋中,久久回味着。他不相信深似海的侯门外,灌夫已离世多时,只有他一人独自呼吸着空气。祭奠无门,哭泣枉然。但后人却会永远记得他如弃破履般的壮语: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且终不令灌仲孺独死,婴独生。一番话掷地有声,背后却是萧索与黑暗。从繁华富贵跃入凄清无闻,窦婴还要一边注视着当年门下歌咏之徒涌入仇家,以博取笑脸。就在这时,互相扶持的灌夫又为己身处险境。这时的窦婴终于在绝望中真正看透了浮华与虚荣,如同一个婴儿般抓住母亲的手,再也看不见其他任何一丝光芒。救灌夫也就是救自己。由于没有了追求权势、财富、青春的倚重点,他内心的真情迸发了。而灌夫的死,也就是宣告他的死亡,不论绝食而死还是弃市而亡,对一个早在坠落悬崖过程中的人而言,又有何区别?

郦食其:坚守自我不为器。一直觉得郦食其之死太怨。蒯通一馊计真是误了卿卿性命。但郦食其绝非一迂儒,他一声大喝能让侍从“惧而失谒,跪而拾谒,还走”,并自称“酒徒”,此真乃一狂士。也因为他乃狂士,非策臣,才会说出“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之语。从而接受烹的厄运。因为他是为君主、为自己所执之念劝齐之人,而非一个只为用计助主然后谋功名利禄之人。他不是任何人可以驱来唤去,有智能的传声筒,而是认真选择明主而事之之人。他眼光果然没错。

主父偃:人下人的最终释放主父偃的确被压抑的太久。游学四十余年,亲不认、昆弟不收,宾客弃之,身不得遂。所以有一天,当他成为人上人时,他会骄横过人,会放言“丈夫生不王鼎食,死即王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食之。”这话放肆无理,读来却令我心酸。因为即便身居高位,主父偃心中不是快意与得志,而是更深的咒怨与不满。小人得志,贫者暴富时,会趾高气昂,会羞辱以前羞辱过自己的人来释放与宣泄。但主父偃却用同样的方式来折磨别人的同时,更深刻的折磨自己。他辛酸自己已然逝去的四十载年华,他明白来日无多,但他并不看重生命的余下部分,并不着重享受已经无多的生命,因为他依旧沉湎在不得志的一生中,他无法不将自己的一生定为被屈辱的失败的一生。所以,他会带着最深沉的绝望去暴发,用表面的释放去掩盖内心最无助的痛苦与悲哀。而这种自决于世的方式表现出他最无助的痛苦与悲哀,也最终将他送上绝路。他对自己的一生已然无望,死也无谓了。

死士:远古的浩荡绝响太遥远了,慷慨自决的背影。素灰的长袖随风拂动,坟间的青草见证无悔的鲜血。凌乱的头颅苍白无息的悬于集市,污秽的身躯旁野犬嗷向明月。这是死士的下场。只为那曾赏识他们的义主,一个看重他们人生价值、厚遇他们的恩人。这不是奴性,我反复告诫自己,在一个逐渐越发看重个体生命的时代,两者的确让我难以区分。自发抛弃生命的理由太多,苟延残喘理由也太多,究竟何谓重大义,何是轻相抛,何是无耻苟存,何是忍辱负重,何又是自尊自爱?生或死,这是个取决人自身境界的问题。有人因惜命贬损后世,有人因轻死被人一笑了之。这全取抉于为何死,为何而生。

英雄:以一挡众的豪气。历史上,文士、策士、说客是如此之多,或舞文弄墨,在纸上纵横万里,或滔滔不绝,博古通今。他们或可谓仁人志士,或为贤相良丞,但在我心里,他们无法匹配英雄之名。同样,奋血沙场的武夫也并不是。因为我心中的英雄只有一种人:他们孤身一人,面对强大的敌人。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全身而退,泰然如若无事。所以,蔺相如和曹沫乃英雄中的上品。颜色不变,辞令如故的曹沫和怀璧请死的蔺相如用灼人的气魄令人生敬,进而生畏。那份自持、自信的无惧与胆魄令人艳羡与感慨。英雄的中品则如荆轲和聂政。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计未成而身死,不过却具有中国文化中对失败者名垂青史的所有条件:忠主,有勇有谋,明知死地而不惧,所以荆轲闻名久远。而聂政更类死士,为知己者死且不拖累家人,虽死,英名犹在。下品则是灌夫、专诸之人。勇气超绝,大而无畏,但智慧略缺。他们可壮一时,难有深厚内涵。

汉诸侯王:皇家子弟的悲哀。弃于市、灭全族,这些可怕的字眼一次次发生。兄弟相仇、父子相怨、同宗互谤、反叛乱政。这些都不鲜于闻。皇室多是非,刘姓皇室更是一次次上演同室操戈。为什么?若言异姓王乃出自“野兔死,走狗烹”的恐惧,皇族又是遭遇了何种诅咒权利和野心。汉王朝对诸侯王过大的权力分配助长了狼子野心。而汉皇明摆的兄弟情谊、放纵任意的“善心”再次助长了诸侯王们的胃口。被骄纵坏了的皇家子弟们把由父兄血肉填平的欲望深渊看作自己能一步登天的垫脚石。殊不知,也丧身于此。因为高贵,所以自以为没落;因为养尊处优,所以自以为天下无敌;因为一点点不满,引发无穷的愤怨;因为不肯失去丝毫财富,最终片甲不留。这是皇家永远逃不出的诅咒,朝朝代代,一直相继相续。也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

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我国少数民族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太史公司马迁:无憾而终。当读到《史记》最后一句话:太史公曰:余述历皇帝以来至太初而迄,百三十篇。 我投笔而茫然。司马迁似乎现在还活着,他应该还在那里书写生动的历史,他应该知晓西汉如何灭亡、三国纷争、唐、宋、元、明、清……他应该还在看世间的纷纷攘攘。一个个鲜活命运的起伏跌宕。 不,他应该将生命止于《史记》书成的那一刻,不是因为心中屈辱的荣誉感杀死他,而是一生已然无可再超越。五十余万字,一百三十篇。千年的历史在纸上凝结。司马迁在写成时应该怅然若失。他、他的父辈一生的愿望实现了,没有什么该去改动了,这就意味着他一生也该终结。 他看了那么多帝王将相、浮沉世态、人生沧桑。整本《史记》似乎是他一生心血的凝结,是他吐出来的精粹,同时,也是耗尽他一生的奇物。为了它,他该安息了,天道是公平的。 写毕时,太史公在哭吧。我听见他的泪声“滴答”落在竹片上。他可以好好哭一场。然后安息。带着一胸腔的气魄、满心怀的豪气,腹藏滔滔众史、万典、车书结束痛苦、无憾的一生。《史记》,我心中从黄帝到汉武太初年间的一场文字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