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本科综合类211985 江苏 建校:2012年 隶属:教育部 学校邮箱: |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Sino-French Institut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中国人民大学与法国巴黎索邦大学、保罗—瓦莱里大学、KEDGE商学院共同合作创办的第一家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非独立法人办学单位。中法学院院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信凯教授,法方院长为法国保罗—瓦莱里大学副校长魏让方……查看详细>> (Jean-François VERGNAUD)教授 。中法学院院长助理为教务处副处长兼苏州校区教学二部主任黄一顺、苏州校区学生事务部主任刘甡。
中法学院位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她沐浴着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也享受着中国—新加坡工业园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成果。中法学院所在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被教育部授予“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称号,该示范区为全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模式种类最全、学历体系最完整的区域。
中法学院秉承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牢记“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按照“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的发展定位,以培养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行走的国际性人才为目标。
中法学院的师资团队由中国人民大学本部、法方合作院校派出的骨干教师组成。中法学院坚持中英法三语教学,2/3课程采用国际师资授课。中法学院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接受法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创造中法两国学生直接交流的氛围。
中法学院围绕中国人民大学和法国合作院校的优势学科,目前开设了金融学专业、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和法语专业。
中法学院学生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学习,其中包括法语和英语的强化学习,以及专业课程的学习等;第三学年赴法国合作院校学习,合格者获得法国学士学位;第四学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学习,合格者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而且这一学年特别补充法方合作院校硕士阶段第一学年课程;第五学年学生可自愿选择赴法方合作院校进行硕士第二年的课程,合格者获得法国硕士学位。"
"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6.7%,本科生92.3%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评价一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在教学、科研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而且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也独具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状况为:
社会需求充分
我校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欢迎。我校大部分专业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近年来,伴随着我校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工程的逐步展开,我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断扩大,2006年我校毕业生就业供需比(毕业生总人数:用人单位招聘职位数)达到1∶6.7,很多专业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
就业领域宽广
我校学科完备、专业门类齐全、文理渗透、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并重、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兼备,毕业生面向全国各地区、各行业就业,就业领域相当广泛,并且在国内各个地区、各个领域都有着极强的竞争力。从地区上看,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其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就占到了就业毕业生总数的85%以上;从行业上看,我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各级党政机关及其事业单位、三资企业、金融机构等行业,并且毕业生大多数都从事管理工作,很多人迅速走上领导岗位。
我校每年都有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在学校的鼓励下,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参加西部地区重点项目建设和到基层建功立业,充分体现了我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合格人才的办学特色。
发展后劲充足
我校毕业生以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专业功底、踏实的工作作风及爱岗敬业的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建校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已为国家建设输送了逾十八万名各类毕业生。
就业指导完备
中国人民大学重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学校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这套体系依托校内优势学术力量,以职业素质测评为起点,以各种职业生涯规划及求职技巧讲座、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政策咨询和就业意向调查为主要手段,以《就业指导报》、就业指导课为阵地,辅助以个性化咨询、心理辅导等,不断满足我校学生对于全程化就业指导的需求,不断增强我校毕业生竞争力。同时,还配备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就业辅导员队伍,为我校学生进行就业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优势将会更加凸显,学校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以及适应时代需要的专业设置与教学改革,必将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流的环境。"
男女比例:男:暂无女:暂无